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

美的關鍵是要讓彼此的距離恰到好處

美學講,“距離產生美”,其實人與人之間也要講“距離”。一方面,地球愈小﹔另一方面,個人空間愈大,人們對“私密性”的要求愈大,這就有了“人泡兒”之說。在越來越頻繁的人際交往中適度地把握好“距離”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呢!人的“距離”沒有固定的數字,它因人、因場合而異,掌握了距離這一門學問,我們就學會了尊重和被尊重,就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。

 距離,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的確是很奇妙的東西。人與人之間,距離太大,就是隔膜、障礙。如果距離太小,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,失去了吸引力。就好像對一些太容易得到的東西,我們往往不懂得去珍惜。而對得不到又有機會得到的東西,我們會期待著去爭取。在參觀動物園的時候,你遠遠看見大老虎會有一種很神秘的美感,但是一旦野獸靠近,就算安全防范做得再好也會不寒而栗。人和人之間同樣會有一個“安全距離”,如果“安全距離”被破壞,人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,矛盾也就隨之而來了。

 俗話說,人就像冬天的刺?,太近了刺人,遠了又覺得孤獨和寒冷。這是對距離最好的詮釋了,人就是這樣一種存在,既需要距離,又試圖超越距離。但人在超越時空距離的同時,卻又小心地保持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有研究說,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就要保持一定的尺寸之內,親人戀人的身體距離在15—45厘米之間,熟人朋友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間,社交距離的范圍比較靈活,近可1米左右,遠可3米以上。至於公共距離,一般都在3米以外。如果侵犯了邊界,就會引起人的不安和敵意。

 人與人相處,的確存在“距離”的要求。和喜歡的人交談要靠得近,熟人要比生人靠得近,性格外向的要比內向的人靠得近,女人之間比男人之間靠得近。現代社會的發展,帶來個性化的發展,人對“距離”的要求,人對空間的要求,也就越來越強烈。現代人都喜歡有個屬於自己的空間,不受他人侵犯。“離我遠一些”,是距離的要求,“給我一點自由”,也是距離的要求。即使在公共場所,也希望和他人保持一定距離,不要貼得過緊。距離,既是自由的保障,也是安全的保障。行車有車距,處世亦有距﹔銀行儲蓄口、機場檢票口,都設立了“一米線”,就是用距離把人群間隔開來,以保障人們的隱私和安全。

 是不是距離越遠越好?空間越大越好?那也不是。每個人都應能承受一定距離的距離。這就是說,“距離”也存在兩面性。給你安全和自由的是“距離”,給你煩惱和憂愁的也是“距離”。人們要努力的,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,維持一種不遠不近、不長不短、恰到好處的“黃金距離”。這種“黃金距離”以多長為宜?要因人而異。

 關系親密的、相互熟悉的、品格正直的,“距離”宜小﹔反之,“距離”則宜大。

 “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”,距離醞釀了優柔纏綿的思念之美。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距離培育了清純牢固的友誼之美。“花非花,霧非霧”,距離造就了意境之美。

 “但願人長久,千裡共嬋娟”,距離創造了浪漫之美。法國人喜歡說:“品味是一種積累的過程。”中國人喜歡說:“一點一滴,水到渠成。”積累,它本身造就的就是一種距離,一種高度,距離產生美。美需要距離,而且需要合適的距離。產生美的距離不一定就是物理距離,它也可以是心理距離,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能不注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靠太近了,彼此沒有秘密,既容易相互厭倦,也容易相互摩擦,產生矛盾。如果相互離得太遠了,又容易相互淡忘,變得生疏。美的關鍵是要讓彼此的距離恰到好處。美是一種藝術,而且是一種關於把握距離的藝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