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

大人的友情

文╱楊艾俐

    了解友誼對人的重要,源自我兩年前在天下雜誌寫的一篇封面故事「大人的友情」,出刊以後,很多部落格都引用這篇文章,甚至今天碰到很多人,都會提起這篇文章。

    我寫那篇文章前,剛好有兩本關於友誼的書,一是美國作者湯姆.雷思(Tom Rath)出版的《Vital Friends : The People You Can’t Afford to Live Without》(譯名《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》),出書後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多月;另一是日本暢銷作家河合隼雄的《大人的友情》,第一章就取名「渴望友情」。 

    時代冷漠,競爭無情,東、西方對友誼發出渴求呼喚,誠如現代人爭相發出靈魂孤寂的吶喊。 

    今年我在異地,真實體驗了朋友的重要。

    今年二月,我一個人跑到廣東汕頭大學教書,認識一位來自台灣,比我還勇敢的女士,暫且姑隱其名,任職李嘉誠基金會(汕頭大學為李嘉誠捐助成立),住在我宿舍附近,當她知道我也來自臺灣,興高采烈地來找我,臨走,她說:「這是我四年來最快樂的一天。」

    她常和別人說,認識我以後,她的人生從黑白變彩色。我嘴裡縱然不說,但之後我們有空會在一起,成了相濡以沫、共同取暖的朋友。 

Skype、MSN、facebook、twitter 
靈魂依舊孤寂

    台灣近年來,社會關係疏離,交朋友、維繫朋友都困難。在全球化社會裡,人才到處流動,台灣有近一百五十萬人在中國大陸工作,加上家人大約五百萬左右,朋友相隔兩地,久了感情也會變淡。Email、Skype、MSN再發達,也無法彌補距離造成的分割。政治藍綠對立,同行同事競爭,脆弱的友誼更不堪打擊。

    我訪問過很多名人,每個人都強調朋友的重要。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其悉心培養的部屬跳槽到對手聯電時,曾打電話給友人,沈重地說:「I feel hurt」。

    有人為了友誼,阿沙力地把訂單轉給朋友,使那人免於破產。有人聽從朋友建議,從政壇急流勇退。生命轉捩點都靠著朋友度過。在寫《大人的友情》時,河合隼雄寫下:「不體驗友情,或想過友情這東西,人生旅程就有如到歐洲,只買紀念品,在名勝前照張相,走馬看花,可惜極了。」 

    兩人能量可以創造歷史、改變世界。朋友如此重要,但從小學到大學,沒有「友誼」這門課。學者也很少人研究友誼,心理學家研究個人喜怒哀樂,管理學者著重個人潛能開發,社會學者又注重團體研究。 

   「把重點放在個人太狹隘,放在團體又太廣泛,真正能量是潛藏在兩個人的關係,這種能量可以創造歷史、改變世界,」《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》作者湯姆.雷思說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人間最重要的橫向關係---友誼

    今天,看到天下雜誌出版部日本館,出版曾野綾子《聖經中的友情》更是高興。宗教裡很少談到友情,不管佛教、基督教,神職人員都強調大愛,普渡眾生,增進人與神的關係,這是垂直的關係。但是人生在世,紛紛擾擾,需要友誼支援、取暖(是橫的關係),細膩的曾野綾子有著數十年基督教的修為,仔細從聖經中,領悟到諸多開展、維持、增進友誼的方法。

    全書分四十章,讀者可以慢慢看,把每一章當作小品文,也可以先略讀,了解主旨,再分章細讀。曾野綾子文筆稍嫌累贅,但是七十八歲的她,信仰、做人、做事,確有很多值得現代人學習之處。也許急於想讓讀者多了解一個主題的多方面含意,因此常從這點跳到那點,再回到中間點,讀者如細細體會,往往另有一番領悟,更能應證人生「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祕境。 

    《聖經中的友情》裡,以聖經為準則,從歷史,從跨文化,從跨國際,來了解人生中友情得來不易。

    目錄裡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很多「痛苦」的標題。第三章先鋒的「痛苦」,第十章和解的「痛苦」,第十一章人類的「痛苦」,似乎很消極。但翻看內容,

曾野娓娓道來,世間無奈,唯有靠信仰、智慧、通達來度過一生。全書裡曾野強調對朋友,要反求自己如何接納他人。她總是說自己要改變(改變看法、改變行為、改變態度),而非改變他人。 

    雖然聖經給人感覺是西方宗教,但曾野綾子書中所舉很多章節,與中國思想不謀而合,有著普世的價值。例如「馬太福音」第7:12說,「所以,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,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。」和中國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很相近。 

    中國人講朋友,必須是友直友諒有多聞(直爽的朋友,能原諒的朋友,見聞廣博的朋友),曾野綾子以聖經中預言耶穌到來的信徒西面為例,做為好朋友的典範,他直爽地告訴耶穌母親馬利亞,「這孩子被立,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,許多人興起;又要作毀謗的話柄,叫許多人心裏的意念顯露出來;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。」

    曾野綾子闡釋,這位預言家誠實、直爽,對著剛生產的年輕母親馬利亞,預言她的兒子將被釘十字架,她自己的心也要被刺透(比喻傷心絕望),真殘忍。但另一面,西面的誠實,正是人們渴望的一種友情。她說,對某些人,你該誠實時,就該誠實。同樣,有朋友將實情告訴你,你也不該去懷疑,這才是真正的誠實。 

    為善難:有人奪你的外衣,連裏衣也由他拿去。

    不管何種宗教都勸人為善,但是為善很難。例如最著名的經句,「有人打你這邊的臉,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。有人奪你的外衣,連裏衣也由他拿去。凡求你的,就給他。有人奪你的東西去,不用再要回來。」(「路加福音」6:29~30)

    要原諒人更難,看看另一章,「那時彼得進前來,對耶穌說:『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?到七次可以嗎?』耶穌說:『我對你說,不是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個七次。』」

    我們會問:這怎麼可能達到?曾野綾子解釋,這是對付我們敵人最好的方法,這兩段經文都蘊含「捨己」,如果你的命都可捨去,還有什麼不能捨呢?對方也會退一步。美國職場裡形容似敵似友的人為「frenemy」(friend朋友加上enemy敵人的組合字),他們有時是友人,但有時又在背後刺你一刀,讓你深諳「背叛」的錐心刺骨。不知讀者試試看,會有什麼結果?

    如果做不到,至少試試另一章節裡描述的耶穌特質: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,將殘的燈火,他不吹滅。」對朋友要循循善誘,不要輕易放棄,更不要對朋友落井下石,當朋友走霉運時,拉他一把。路不轉山轉,有一天,你可能也會遭霉運,他會報答你。切勿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 

知識不但令人傲慢
且令人醜陋及恐怖

    曾野也幫我們重新定義「愛」。此「愛」非男女之愛,英文的「agape love」可以解釋成一種大愛、無私無條件的愛。和中文的「仁愛」相近。對弱者也愛,對強者也愛(前者容易,後者難,因為同情弱者是天性);愛好相處的朋友,也愛不好相處的朋友。也就是說,沒有愛,我們縱有多大才能,又做多少善事,都是枉然。懷有這樣的心,沒有相處不來的朋友。

    有了愛,就會結下聖靈的果子--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實、溫柔、節制。看起來,洋洋灑灑。我從年輕時看聖經,就看到這些聖靈果子,真是仰之彌高,一生都難達到,但是曾野綾子這次說,只要達到其中一項,就能維持友誼。

    例如喜樂,她在書中寫道:當你跟一個人相處愉快時,那種氣氛自然會傳給對方。彼此都喜形於色,朋友就是提供喜樂的來源,你就不可能對朋友說出重話。

    愛和知識無關,甚至和知識背道而馳,「哥林多前書」中,就有「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,惟有愛心能造就人」,曾野綾子特別寫一章,點出知識分子的傲慢,總是覺得別人笨、愚蠢、魯鈍。這種以知識為驕傲,在神的眼中,是醜陋與恐怖的品質,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欠缺的地方。 

人生八福—首在清心

    至於到世間走一遭,很多人想從此書得到答案,曾野此書中,強調人一生的經歷就在訓練出柔軟的人性,我也贊同。初次讀到「馬太福音」裡,基督講出,蒙福的人有八種: 虛心的人、哀慟的人、溫柔、飢渴慕義 、憐恤人的人、 清心的人、使人和睦、為義受逼的人。和我們世俗認定,蒙福的人大有不同,這八種人,仔細看,基礎都是在柔軟,這裡所說的柔軟,並不是指一般公眾人物身段柔軟,而是發自內心,和生命,和逆境妥協。進而發展出通達、圓融,包容各種人,不難耕耘出深刻的友誼。

(本文作者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、天下雜誌編輯顧問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