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用神學碩士課程主任鄧淑良
常言道:「人生得一知己,死而無憾」; 「朋友」是人類社會中的重要關係,也是中國五倫之一。1 近年有一些學者強調友誼的重要性。2 在現實的生活中,有許多對朋友的稱呼如:知己、死黨、病友、網友等等,反映朋友是人類不可少的關係。本文嘗試從聖經的角度看朋友之樂與苦,從而靠主與人為友。
朋友之意
「朋友」(friend)(fi,loj)指「所愛的」(雅2:23, 4:4, 路15:9),又可以指「同伴」或「鄰舍」(e.tairoj)(太11:16, 22:12; 26:50)。「友誼」(friendship)(fili,a)含有愛與被愛的意思(雅4:4; 約15:15、19)。3 在聖經中,「朋友」的觀念是很廣範的,由點頭之交至生死之交。友誼的建立是一個過程,同時也包含三個原素,就是交往、忠誠與感情。4 因著人與人間的機遇、性格、背景及互動,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朋友;而聖經中朋友可以有兩個對象──人與神。
友誼之樂
聖經中提到人間的友誼是快樂的。「樂」在於朋友的忠誠,表現於在患難時互相扶持、不離不棄,因此聖經以朋友比喻為骨肉之親(箴17:17),如戶篩在押沙龍叛亂時,對大衛顯出的幫助與忠誠(撒下15-17章);又如約拿單在他父親掃羅追殺大衛時,所顯出的無私與犧牲(撒上18 – 20章)。「友誼」的原文(pei,qw)包含勸勉的意思,5 因此,友誼之樂在於知心摯友誠實的勸戒、鼓勵與彼此建立(箴27:6),如鐵磨鐵會將鐵磨得鋒利,同樣,摯友間互相切磋,也會使人得著真智慧(箴27:17),幫助我們認識自己、接納自己,從而勇於改進自己,成為彼此守望的朋友。友誼之樂也在於「遠親不如友好的近鄰」(箴3:27 – 28, 27:10),在患難之日可以給予彼此間適時的幫助;要珍惜早年建立的友誼(箴27:10),多年培養的情誼是十分難得,相聚時細味往事,回味成長中的種種喜與憂,往往也使我們樂在其中。「朋友」的動詞包含了「影響」的意思(pei,qw),6 箴言中提到與智慧人為友,可使我們更得智慧(箴13:20)。友誼之樂在於帶給我們親密感(箴17:17),又使我們的生命感受到甘甜及喜悅(箴27:9)。一位資深的心理輔導員克萊布博士(Larry Crabb)指出:現今許多人心理困擾的核心原因是「失聯的心靈」(disconnected souls),心靈的深處沒有被愛與愛的喜悅,也未經歷被信任與信任的甘甜。他提出人與人間的「結連」(connection)是醫治心靈受傷的良方。7 事實上,生命中的良友能伴我們同行人生的悲歡離合,又能成為我們生命的試金石,在我們面對引誘試探時,提醒我們不至失迷。
友誼之苦
人間的友誼可帶給我們快樂甘甜,也可以令我們感受痛苦難過。「苦」在於鄰舍間可能會無故加害對方或與對方相爭(箴3:29 – 30)。「苦」在於人若誤交損友,會帶來損失、貧窮(箴23:20-21)、浪費錢財(箴29:3)、敗壞(箴18:24)、虧損(箴13:20)及失迷(箴12:26)。「友情」原意有影響的意思,8 聖經作者肯定友誼對我們的生命是有影響(申13:6),因此鼓勵我們要選擇對我們生命有正面影響的人建立友誼。箴言建議我們要避免與一些人結交(箴18:24): 如行事狂妄與褻慢的人(箴21:24)、往來傳舌與洩漏密事的人(箴20:19)、搬弄是非的人(箴17:19-20)、不誠實的人(箴19:5)、妓女(箴29:3)、貪食懶惰的人 (箴23:20-21)、好爭吵(箴21:9、19)、容易暴怒的人(箴22:24)、強暴的人及反覆無常的人(箴24:1、21),免受他們的影響而帶來惡果,令我們受苦。聖經提示我們要重視朋友生命的質素過於量數(箴18:24),但願我們的生命質素能帶給別人正面的影響,同時也選擇對我們有正面影響的朋友。
友誼之苦也在於人的限制,箴言作者誠實地提到財富的多少,會直接影響朋友的多少,因此友誼也可能會變得虛假(箴14:20, 19:4-7; 詩55:12-14)。同時,友誼會因誤會而受影響;約伯三位摰友急忙而來,希望安慰約伯(伯2:11 – 13),卻無法體會及體諒約伯的苦楚,甚至加增他的憂傷(伯19:1 – 6);耶利米先知的知己朋友也對他的信息感到極度反感,加增先知的孤單(耶20:10)。「苦」在於死亡會結束人間的友誼,就如約拿單的早逝令大衛悲痛不已(撒下1:1 – 27);「苦」也在於有不同的因素成為友情的考驗,如流言(箴16:28)、怨恨嫉妒(傳4:4; 箴17:9)、災病(詩38:11)、錢財(箴6:1-5,11:15,17:18, 22:26-27)及個人的利益(太26:14-25)。
主是良友
人與人之間的友誼,有樂有苦。但聖經提到另一位做朋友的對象──我們的神,這位創造主願意與被祂創造的人為友,這是何等大的恩典!亞伯拉罕因信得被稱為神的朋友(代下20:7; 賽41:8; 雅2:23),神與摩西的交談如朋友一般(出33:11);耶穌基督主動地願意與我們為友(約15:12-17),並且為我們捨命,成就十架的救恩。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是平面的,但與這位創造主的友誼是超越時空、生死、物質、利益及人間一切的限制,祂明白體諒世人一切的情況(來4:14 – 16)。當我們追求遵守祂的命令(約15:14),學習不與世俗為友時(雅4:4),祂願意一生成為我們的良友。奧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論基督徒的友誼,認為這是神的工作,是聖靈的恩典及結連,因此,基督徒與神及人的友誼是一種三角關係,因著神在我們當中的工作,使我們能與他人建立摯友的關係。9
親愛的弟兄姊妹,當您相識滿天下時,有沒有可以與您共患難及守望您生命的朋友?您曾否體驗友誼之樂?當您正經歷友誼之苦時,有沒有仰望這位願一生成為您良友的主?是否讓祂的恩典與慈愛醫治您,使您可以有勇氣再與人為友呢?
(下載希臘文字庫)
中國的「五倫」是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君臣及朋友。
David J. Atkinson and David H. Field (editors), New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Ethics and Pastoral Theology,(Downers Grove: Inter-Varsity Press, 1995), 398. 蔡元雲:《一個都不能少 – 再思青少年的成長與牧養》(香港:突破出版社,2005年) 頁178.
Merrill F. Unger and William White (eds), Vine’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, (Nashville: Thomas Nelson, Inc., 1980), 256.
Walter A. Elwell (ed.), Baker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(Grand Rapids: Michigan: Baker Books, 1996), 272 – 73.
Vine’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, 256.
lbid.
Larry Crabb, Connecting: Healing for Ourselves and Our Relationship, (Nashville: Word Publishing, 1997).
參註5。
Allan D. Fitzgerald (ed.), Augustine Through The Ages: An Encyclopedia, (Grand Rapids: William B.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, 1999), 372 – 73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